海下數十米,長滿貝類以及海藻的海船如何清洗?這個問題可以讓水下機器人來回答。
01解決業界痛點,機器人優勢明顯
為什么需要洗船?船天天在水里開著,還要清洗?“或許有人覺得船是沒必要洗的,其實不然。”藍啟智能創始人姜哲說,其實,船舶在長期的海洋航行過程中,水下部分的船體表面會附著一些貝類、藻類生物及生出銹斑,會影響船舶的航行速度和使用壽命,還增加船舶的燃料消耗,這些海生物還會爬滿船舶的傳動軸和螺旋槳,直接降低船舶動力。因此,根據航行水域和航線停靠時長的不同,遠洋船舶一年至少要清洗一次以上。
除了船舶外,那些矗立在海洋中的海洋工程結構物,不僅面臨臺風、內波、海冰等極端環境的考驗,且長期處于鹽霧、潮氣和海水等環境中,鋼結構會遭受損傷甚至破壞,也需要定期進行海生物清洗、結構檢測、維修等運維作業。
目前市場上的船舶、海工平臺的傳統清洗方式是找潛水員人工清洗。但海水中能見度很低,所謂下水“睜眼瞎”,在此工況下,潛水員工作極度危險,不僅效率較低,而且經常會出現安全事故。傳統的工作方式在水下清晰度較差的水域中,很難正常開展檢測、維修等工作。
“我們研發的水下清洗機器人,相比人工優勢明顯,可以解決此場景的痛點。”姜哲說,它是一種新型高效的智能水下清洗設備,集潛水、自主水下巡檢、清洗等功能于一體,可在不停產的情況下實現船舶、水下大件或固定物體的高效清洗,惡劣氣候對水下作業的限制影響大大減少了,快速響應現場作業的需求。作業人員通過遠程遙控機器人進行水下作業,可解決潛水員下水清洗效率低、安全風險高等問題,而且機器人自帶“智能巡航定位系統”及“高清眼睛”,可精準掌握水下情況,為作業提供可靠依據。
02會浮游能爬壁善清潔,水下機器人真神奇
記者在藍啟智能的新建廠房里,見到了一個長10米、寬8米、深4米的人工水池,這是用于水下機器人工程試驗的池子。
池子邊上,在作業人員遠程控制下,水下機器人開始在水中顯露身手,在8個螺旋槳快速旋轉推動下,它靈活地浮游、翻轉、前行、下潛。
試驗池的另一側,辟有一個清洗作業試驗間,只見機器人牢牢吸附在側壁上,穩穩地爬行到涂滿水泥、油漆、泥沙混合物(模擬貝類、藻類、藤壺等海生物)等污染物的區域旁邊,作業人員遠程開啟機器人的空化射流裝備,高壓水柱就噴射在池壁上開始清洗,一番操作下來,污濁慢慢脫落,墻壁被清洗干凈了。
姜哲介紹,他們自研的水下清洗機器人擁有多項黑科技:
一是配有智能巡航定位、遠程遙控、大數據分析、水下攝像系統等,可以對水下船體、鋼結構表面進行性能等各方面的拍攝、檢測;
二是空化射流技術利用超空泡現象,可產生幾十兆帕沖擊力,能對被清洗表面污染物進行高效無損清洗;
最重要的是水下機器人的控制算法,“如何讓機器人更智能,算法很重要。”姜哲表示,水下清洗受光線折射、渾濁度、水流等各種因素影響,他們需要搭建好算法,然后通過不停演練實踐,實時矯正機器人運動軌跡,讓水下機器人可以更智能地應對各種場景,規劃出最優的清潔路徑。?
目前水下機器人作為探索海底世界的智能裝備,已成為開發海洋的重要工具。業內測算,如今全球民用船舶約有12萬艘,清洗一次需要1—2萬美元;中國擁有的海洋油氣平臺、海上風電平臺等有400多座,清洗一次費用高達200萬元人民幣,如此龐大的市場為水下清洗機器人帶來了廣闊的發展空間。
(來源:無錫日報 10月23日)
本站維權及免責聲明
- 1.凡本網所有原始/編譯文章及圖片、圖標的版權均屬中國工業清洗協會所有,如需轉載,請注明“信息來源:中國工業清洗協會”。違反上述規定者,本網將保留追究其侵權責任的權利。
- 2.凡本網注明“信息來源:XXX (非中國工業清洗協會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,并不代 表本網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