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勝利油田孤島采油廠機采裝備服務部QC小組“火”出了圈。“在國際大賽上捧回金獎,曾經是咱想都不敢想的事。”小組負責人張東波坦言。今年11月,該小組牽頭研發的QC項目“抽油桿自動噴油裝置”,被推薦參加第六屆中央企業QC成果發表賽,并代表國家赴斯里蘭卡參加第49屆國際質量管理小組會議,獲得國際ICQCC成果金獎。
張東波是中國石化技術能手,也是孤島采油廠綜合維修首席技師,他所在的機采裝備服務部擔負著孤島采油廠抽油桿回收、清洗、修復的任務,年修復抽油桿約50萬米。
以往修復抽油桿,都是利用天然氣給清洗箱內的水加熱,將抽油桿放置到熱水內浸泡,通過軟化剝離掉桿體表面的油泥進行清洗。但是,清洗后的抽油桿因為露天存放,表面容易生銹,銹蝕的抽油桿一旦投入生產,會縮短使用壽命。如果有鐵銹脫落,還極易在井筒內造成抽油泵密封不嚴或卡泵,縮短檢泵周期,增加作業成本。
“小小的鐵銹,就像扎在指尖的刺一樣,給我們的生產造成極大困擾。”許多班站員工都為此苦惱。
2020年開始,一場“防銹行動”在孤島采油廠機采裝備服務部展開。
起初,員工根據存放的抽油桿表面情況,采用“噴霧器人工噴涂柴油”的方法進行防銹。但是抽油桿堆放在一起后,無法做到均勻噴涂,依然無法有效解決生銹問題,同時還增加了勞動強度。
人工噴油“斬草不除根”,這在張東波心里成了一個疙瘩。思來想去,他帶領QC小組成員開展專項技術攻關。
一天,張東波突然想到中學時做過的一個物理實驗:將吸管中間剪個小口,90°彎折,一端插入水中,一端放入口中并吹氣,水杯中的水就沿著吸管上升,通過吸管中間的小口向外成霧狀噴出。
想到這里,他受到啟發:“這不正是我們想要的效果嘛!”思路初步成型后,他立刻與小組成員商量,決定設計出一套在線噴油裝置,并將此次課題確定為“研制抽油桿自動噴油裝置”。
該裝置主要利用虹吸、噴霧器原理,通過高壓氣流將油箱內的廢機油抽吸入霧化噴頭,再通過高壓氣流將其霧化,噴涂在經過的抽油桿表面,使抽油桿表面覆蓋一層薄薄的油膜,隔絕抽油桿與空氣接觸。
至于噴涂介質,則選用廢機油。張東波稱,這樣既可降低防銹成本,又能利用和消減生產設備產生的廢機油。
很長一段時間,QC小組成員白天對清洗后的抽油桿進行跟蹤記錄,觀察不同油膜厚度下的銹蝕程度,晚上就埋頭在生產線上分析數據、反復試驗。
進行了5組試驗后,他們最終確定了合適的指標數據,霧化器噴涂油膜厚度在0.1~0.2毫米,能夠有效延緩銹蝕時間,還不會造成落油污染。
為了保證抽油桿的噴涂效果,QC小組成員又設計了分體式油箱,對油箱液面與霧化器的高度進行調整,便于油泵將機油輸送至噴油裝置。同時還設計安裝了PLC(新型工業控制裝置),對自動噴油精準控制。
“成功來源于精益求精、注重細節的態度。”張東波說。
本著安全穩固、操作方便的原則,研究過程中,QC小組成員不厭其煩地修改圖紙,每一個環節都做到細之又細。反復幾十次的對比試驗,修改了無數次的圖紙細節,哪怕提高百分之一的覆油率也會讓他們激動歡呼。
日復一日,他們一點點將各個細節統籌起來,設計了由機油霧化系統、機油供給系統、電氣控制系統三大部分構成的抽油桿自動噴油裝置,徹底代替人工噴油并建立抽油桿自動噴油防腐的工藝流程,大大提高工作效率,實現了安全、清潔生產。
2022年8月,經過現場實際應用,該裝置對清洗后的抽油桿表面可以均勻噴涂一層薄薄的油膜,油膜覆蓋率達到100%,延緩了抽油桿銹蝕時間,實現清潔生產,達到設計要求。
不僅如此,該裝置使用后,還消除了因銹蝕導致的抽油桿報廢因素,節約了抽油桿更新成本,創造經濟效益79.96萬元。
自動化操作程度的提高,不僅降低了勞動強度,改善了工作環境,還解決了長久困擾一線員工的難題。該裝置一經投用,就得到了基層員工的認可和歡迎。